二茶道
发布时间:2024-10-15 01:25:56

  • 中国茶道要求: • (一)茶具必须清洗洁净; • (二)主张用轻清之水煎茶,有条件时用泉水、江水, 甚至用松上雪,梅花蕊上雪化水煎茶; • (三)讲求水沸适度。刘禹锡在一首煎茶诗中说Baidu Nhomakorabea “骤雨松风入鼎来,白云满盏花徘徊”。茶便煎好 了。苏东坡则更加形象地写道:“蟹眼已过鱼眼生, 嗖嗖欲作松风鸣”(蟹眼形容水沸时的小气泡,鱼 眼指随后出现的大些的气泡); • (四)要求使用名贵优质茶具,并规定首先要将茶碗 烫热或烤热,以便于茶汤香气充分升扬。

  它传达的是:纯、雅、礼、和的茶道精神理念。传播的是:人与自 然的交融;启发人们走向更高层次的生活境界。

  • ‘艺’,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艺茶之术; ‘道’,是指艺茶 过程中所贯彻的精神。 • 有道而无艺,那是空洞的理论;有艺而无道,节则无精、无神。 • 茶艺,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茶道,就是精神、 道理、规律、本源与本质,它经常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你却

  老子认为:道法自然。庄子认为道无 所不在,无逃乎物。 马祖道一禅师主张平 常心是道,道不离于日常生活:修道不必于日 用平常之事外用功夫,只须于日常生活中无心 而为,顺任自然。自然地生活,自然地作事, 运水搬柴,著衣吃饭,涤器煮水,煎茶饮茶, 道在其中,不修而修。 茶禅一味,道就寓于吃茶的日常生活之中, 道不用修,吃茶即修道。当代佛学大师赵朴初 先生诗曰: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道法自然,修道在饮茶。大道至简,烧水 煎茶,无非是道。 饮茶即道,是修道的结果,是悟道后的智 慧,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 求。顺其自然,无心而为,要饮则饮,从心所 欲。不要拘泥于饮茶的程序、礼法、规则,贵 在朴素、简单,于自然的饮茶之中默契天真,jbo竞博官网 妙合大道。

  饮茶之道是基础,饮茶修道是目的,饮茶 即道是根本。 饮茶之道,重在审美艺术性; 饮茶修道,重在道德实践性; 饮茶即道,重在宗教哲理性。 中国茶道集宗教、哲学、美学、道德、艺 术于一体,是艺术、修行、达道的结合。 中国茶道既是饮茶的艺术,也是生活的艺术, 更是人生的艺术。

  • 技艺,科学地泡好一壶茶的技术;艺术,美妙地品享一杯茶的方式。 • 茶艺流程讲究礼貌待人、款款有序、协作细腻优美、富有茶的神韵,使 人们在品茶过程中得到美的享受。

  • “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 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 饮茶以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 • 具体包括:品茶环境、茶叶选择、水质鉴定、 茶具选用、茶艺人才选拔、茶艺音乐等。 • 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

二茶道

  • 茶道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备茶品饮之道, 即备茶的技艺、规范的品饮方法;二是 思想内涵。即通过饮茶陶冶情操、修身 养性,把思想升华到富有哲理的境界。 也可以说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把当时所 倡导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寓于饮茶的活动 之中。

  • 唐代由中国传入 • 宋,日本高僧荣西禅师《吃茶养生记》是 日本最早的茶书;荣西——茶祖 • 南浦绍明——栽茶、制茶、茶宴 • 16世纪初,千利休——茶道从上层社会到 民间——鼻祖 • 茶道基本精神:和、敬、清、寂

  • 三家文化构成中国茶道之主体 • 总体基调:高雅深沉、博大精深 • 共同特征:和谐宁静、淡泊旷达、养生 清思、礼仪 • 个性特征:儒家积极入世、道家避世超 尘、佛家“苦寂”“顿悟”

  • 庄晚芳教授主张“发扬茶德,妥用茶艺,为茶人修养之道 ”。 他提出中国的茶德应是“廉、美、和、敬”,并加以解释: 廉俭有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 • 具体内容为: 廉——推行清廉、勤俭有德。以茶敬客,以茶代酒,减少 ‘洋饮’,节约外汇。 美——名品为主,共尝美味,共闻清香,共叙友情,康起长 寿。 和——德重茶礼,和诚相处,搞好人际关系。 敬——敬人爱民,助人为乐,器净水甘。

  兴于唐,盛于宋、明,衰于近代。宋代以后, 传入日本、朝鲜。 “道”:行道、道义、道德、方法、技艺、规 律、真理、终极实在、宇宙本体、生命本源等。 中国茶道是以修行得道为宗旨的饮茶艺术,是 饮茶之道、饮茶修道、饮茶即道的有机结 合。

  中国茶道约成于中唐之际,陆羽是鼻祖。陆羽, 字鸿渐,又字季疵,号桑苎翁, 今湖北天门县人。 著《茶经》三卷,分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 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 之图十章。倡导的“饮茶之道”实际上是一种艺术的 饮茶。中国茶道即饮茶之道,即是饮茶艺术。 宋代蔡襄的《茶录》、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 论》、明代朱权的《茶谱》、钱椿年的《茶谱》、张 源的《茶录》、许次纾的《茶疏》等茶书都有许多记 载。广东潮汕地区、福建武夷地区的工夫茶则是中 国古代饮茶之道的继承和代表。

  唐代诗人钱起《与赵莒茶宴》诗曰:“竹下忘言 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 声片影斜。温庭筠《西陵道士茶歌》诗中则有”疏香 皓齿有余味,更觉鹤心通杳冥。“唐末刘贞亮倡茶有” 十德“,”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 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 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饮茶使人恭敬,有礼、 仁爱、志雅,可行大道。赵佶《大观茶论》说茶 “祛襟涤滞,致清导和”, “冲淡闲洁,韵高致静”

  皎然在《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中写道:一饮涤 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 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熟知茶道全 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皎然认为,饮茶能清神、得 道、全真,神仙丹丘子深谙其中之道。皎然此诗中的 茶道是关于茶道的最早记录。 唐代诗人玉川子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一诗 脍炙人口,七碗茶流传千古,卢仝也因此与陆羽齐 名。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 字五千卷。四碗发清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 习习清风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