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家名为“广州昌世茶茶业”的公司发布了一款名为“昌世雄峰”的普洱茶产品,jbo竞博app官网价格高达每提(茶叶计量单位,每提约 2.5千克)约5万元,众多商户热炒追逐。但该产品随后价格突然暴跌至每提不到万元,由此引发纠纷。
据事发地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石围塘街道办介绍,此事涉及193家茶叶经销商,以合同金额计算超2亿元。截至2023年12月19日,191家茶叶经销商与昌世茶签署了和解协议,并已结清相关款项。
加盟昌世茶的经销商刘某说,三个月前从朋友圈看到昌世茶广告后加盟购进,刚开始一进一出还能挣钱。最后一次以48500元的单价进了5提“昌世雄峰”,jbo竞博app官网当天晚上就跌到8000元/提。
在这起事件之外,近年来,国内 “理财茶”“金融茶”频现爆雷。有广州市民反映,2023年4月接触到一家名为“广东茶有益茶业”的公司,业务员向其推销“具有理财价值”的茶叶产品,并承诺30天之后将由公司回购。刚开始,这款茶叶的回购价格几乎每天都在增长。可当投资者再花重金购入这款茶叶时,却在2023年6月的某天突然被业务员告知“公司没钱,不会再回购茶叶”。此时,投资者们才意识到被套牢了,手中购买的茶叶根本不值三四万元一提的价格。之后,该公司在其微信公号上发布通知称,公司负责人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并推进赔偿和解工作。
将茶叶做成理财产品,凭借一张“提货单”而非茶叶本身流转盈利,在业内被称之为“金融茶”。“炒茶”使茶叶脱离食品属性,变味成一种新型金融、理财工具。
首先是隆重推出新品牌,鼓吹其稀缺性和市场前景。比如厂家通过豪华的门店装修、高调的开业庆典、jbo竞博app官网高端的品鉴活动等方式,一方面彰显企业的雄厚实力,另一方面极力宣传某款茶叶具有很高的收藏和投资价值,通过造势、捂盘限量投入市场。
然后是营造茶叶涨价的假象。业务员会抓住各种机会将潜在客户拉进一个个微信群,然后安排人员按一定节奏不断加价收货或者卖货,形成涨价的假象,带动更多人争相购买。
直到“炒茶”爆雷,人们才恍然大悟,这些“金融茶”实为庞氏骗局,是以茶叶为道具,实施集资诈 骗。个别茶企打着销售茶叶的名义,向消费者销售茶叶但不交付实物,承诺一定期限后以本金加利息的方式予以回购。这类“金融茶”“理财茶”的业务模式脱离商品交易实质,由正常销售行为演变为一种追求高额回报的投资理财行为,隐藏较大风险隐患,可能涉嫌非法集资。
这一行为不仅给投资者带来重大损失,也严重扰乱了茶叶市场秩序,并导致普通消费者喝不起名茶。
“炒茶”并非新鲜事,此前已经有过多轮“炒茶”爆雷事件,一些投资者并非不知道“金融茶”“理财茶”热炒背后的逻辑与风险,只是秉持“风浪越大鱼越贵”的险中求富观念,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当茶叶变成了金融工具,注定会充满风险。
在业内人士看来,普洱茶有越陈越香的特点,具有一定的增值空间,但它的价值并不会在短期内如过山车般大涨大落。广州茶叶协会常务副会长张伟说:“像这种几天内就有大几万元跌幅的,其本质是金融游戏,已经跟茶叶无关了,甚至可能被认定为非法集资行为。”
非法集资是指未经国务院金融管理部门依法许可或者违反国家金融管理规定,以许诺还本付息或者给予其他投资回报等方式,向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的行为。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非法集资具有非法性、公开性jbo竞博app官网、利诱性、社会性四个特征要件,包含了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和集资诈骗两个罪名。
北京德和衡(广州)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吴伟标表示,所谓“利诱性”,指的是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以货币实物、股权等方式还本付息或者给付回报,这是诸多“金融茶”爆雷事件被判定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关键因素,如果做局者在前述基础上还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则可能构成更为严重的集资诈骗罪。
对于“炒茶”带来的风险隐患,福建福州、河南洛阳等地有关部门曾发布交易风险提示。广东广州有关部门还走访约谈涉事企业,并与有关方面联手进行线索甄别、风险监测。这些举措将对“金融茶”庄家产生警示震慑作用,至少对短期“炒茶”现象有抑制效果。但要看到,“金融茶”存在多年,衍生出一、二级市场,有配套工具与分工,治理还需更深入。
针对“天价茶”等炒茶现象,有关人士建议加大执法力度。比如,集中开展专项整治行动,线下加强日常排查、巡查,线上主动出击,强化问题线索的发现和处置,依法严厉打击违法行为,严禁市场操纵和欺诈行为。从长远来说,还应建立茶叶监测预警机制,将数量、价格等纳入监测体系,既要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也要为有效治理提供线索依据。
此外,监管部门应鼓励线索举报,在刚刚出现苗头的时候早发现、早干预。针对目前监管存在的漏洞,可通过调研走访茶叶市场经营主体,广泛征集意见、管制“天价茶”,维护茶叶市场的公平、透明、稳定,保护消费者的权益。
公众品鉴、收藏茶叶时,应聚焦茶文化和茶本身的价值,拒绝“金融茶”投机活动,防范非法集资风险;切记任何投资都存在风险,要警惕打着“保本”“高收益”旗号的任何形式的理财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