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是产茶大省,茶产业是传统优势特色产业。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以刘仲华院士为首的科研团队的艰苦努力下,我省茶科技已在全国处于领先位置,为茶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劲支撑。当前,应进一步加大科技赋能力度,提升茶叶关键核心科技创新能力和茶业数字化应用能力,推动全省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湖南茶产业在整体呈现欣欣向荣姿态的同时,也面临茶叶基础科学研究和应用科学研究投入不足、研究成果产业化水平不高等问题,制约着湖南从茶叶大省向茶叶强省迈进。为此,应加快推进“四化”进程,提升茶叶关键核心科技创新能力和科研成果转化能力。
推进茶叶科技创新集约化。充分发挥岳麓山种业实验室核心引领作用,加强茶叶基础科学研究、应用技术研究及成果转化,为促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硬核支撑;依托农科教组织、茶叶学会等加强茶叶科技队伍建设,深入开展茶叶标准制定、品质评价、技术成果评价、知识产权保护、品牌推介、职业培训与技能竞赛等工作,为促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软科学支撑。与此同时,充分发挥湖南省茶叶品牌建设促进会等专门机构的茶叶科技产业化推进作用,提升茶产业科技贡献率。
推进茶树品种良种化。加快对收集保存的湖南地方优质茶树种质资源进行基因鉴定,将种质基因优势转化为资源优势,创新性开展新品种选育,重点开展特异、专用、优质茶树良种及配套技术研究。根据市场需要,选育高氨基酸、高茶多酚等新优品种,建立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转化体系;大力培育安化黑茶、古丈毛尖、石门银峰、湘西黄金茶、岳阳黄茶等区域公用品牌的专用品种,实现“五彩湘茶”茶树良种差异化发展。
推进茶叶生产生态化。加强生态茶园建设及出口示范基地建设,提升全省茶叶生态化、标准化生产水平。总结安化、古丈等地绿色防控经验,推广绿色综合防控体系、有机肥替代化肥、循环农业示范集成技术,力推省绿色和有机茶发展再上新台阶。
推进茶叶功能成分应用常态化jbo竞博。进一步明确茶叶功能成分的作用机制,强化茶叶深加工产品的功能精准定位、产品科学组方,破解茶叶深加工产品低水平重复与同质化问题,开发系列高附加值功能性终端产品,推进茶叶功能成分应用常态化,拓宽增值链条。比如刘仲华院士团队成功构建了茶叶功能成分的现代分离纯化技术体系和高品质速溶茶提制新技术,使茶叶提取物从美国膳食补充剂原料的第25位以外跃升到了第4位,也使中国在茶叶提取物研究领域从跟随者跃升为引领者,为中国茶叶深加工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劲的理论与技术支撑。
传统茶产业面临茶数据缺失、碎片化、分散化等一系列问题,导致茶产业链主体合作、信息共享、信任协同等方面存在诸多障碍。鉴于此,我省应大力提升茶产业数字化应用水平,加快茶产业数字化转型。
提升智慧茶业产业链建设水平。制定省级智慧茶业发展战略,建设省级茶业大数据平台,推进茶业数字服务提质增效。培育茶业智慧种植基地、智慧加工基地等,并加以示范推广。比如古丈县聚焦茶业数字产业园建设,打造“大数据(5G)+有机茶”创新发展平台,推动茶产业迈向了高质量发展。出台政策,扶持将茶科技创新与数字化应用紧密融合的“链主”企业,延伸产业链、丰富产品链、提升价值链。比如湖南金井茶厂有限公司通过建立数字化生产厂房、搭建全产业链数据平台,实现了产业信息化和智能化。
提升茶叶加工装备数字化、智能化、标准化水平。出台鼓励传统茶叶加工装备与自动化和人工智能领域跨界协作政策,加大对茶叶精准加工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推广数字化、智能化、标准化茶叶加工装备。比如中茶湖南安化第一茶厂利用全智能烘房实现了降本增效,湖南湘丰茶业有限公司的全自动数字化、智能化、标准化茶叶加工装备已初具规模,在全国茶叶装备行业市场占有率居领先地位。
提升以数字技术支持产品设计和品牌创建水平。建设省级茶叶产品设计服务平台,融合现代生物学、食品科学、信息科学、人工智能、3D打印等方面前沿技术,生产加工更健康、更安全、更营养、更美味、更时尚、更可持续的茶产品。比如湖南华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茶企依靠茶叶科技和数字化创新,致力开发健康高质、个性时尚、方便轻松的创新型茶产品,以满足人们多场景、多形态、多层次消费新需求,营业收入有了大幅增长。建设茶叶传统文化基因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中心,实施“品牌培育能力提升工程”,加强新生消费群体消费取向研究,着力将传统茶品牌变成“国潮品牌”。比如古丈古阳河茶业有限公司基于对年轻消费群体的大数据分析,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创建了“小毛尖”“黄金小毛尖”等品牌,深受年轻人喜爱。
【作者分别系湖南农业大学茶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湖南农业大学商学院副院长、教授。作者均为湖南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湖南农业大学茶业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本文为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21YBA082)成果】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将新型集体经济列为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湖南茶产业是省委、省政府重点扶持的千亿产业,其生产经营主体80%以上为集体经济或与集体经济联系紧密的种植大户、合作社。强化新型集体经济引领,对于夯实湖南茶产业发展基础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省茶产业集体经济发展还存在思维意识相对落后、基础较薄弱、内生动力不足、机制不够灵活、生产经营能力较弱、人才缺乏等问题。鉴于此,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强化集体经济引领,进一步夯实我省茶产业发展基础。
强化集体经济基层治理能力,引领茶产业规范化、标准化发展。一方面,突出党建引领在产业发展中的地位。2020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围绕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来谋划和实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集体经济“政社合一”的属性决定了其具备“治理”与“市场”双重功能,突出党建引领,可以强化集体经济的规划和引导作用,因地制宜设计发展路径,合理分配资源,引导产业向标准化、规范化发展。比如古丈县墨戎镇牛角山村在村支书龙献文的带领下实施“党建引领”工程,通过产业规划、思维引导、党员带动等多种方式,成功发动全体村民参与茶产业发展,村集体整合自有土地、荒山、村民承包地等资源,发展生态茶园1.38万亩,建成年产1000吨茶叶生产线,打造了集茶叶种植、加工、销售、茶旅于一体的全产业生态链,年产值1.2亿元,363户村民从茶产业中户均年增收5万多元。另一方面,发挥集体经济组织行为规范作用。集体经济具备基层管理职能,可以通过立章程、签订产业发展公约、建立合作机制、强化日常监督等方式,指导和约束茶农、茶叶生产经营者的经营行为。为改变传统茶产业普遍存在的“打除草剂、施化肥”等现象、推广有机生产。古丈县盘草村通过订立“村产业发展公约”、召开“院坝会”、签订“培管协议”等形式建立并推广有机茶种植培管标准,对不按要求培管的茶农采取“拒绝收购其原料”等多种约束方式,将村集体茶园建设成为“国际公平贸易组织原料基地”,茶叶远销欧美。
强化集体经济生产经营能力,提升茶产业增值、盈利水平。一方面,盘活集体资源资产。鼓励村集体利用闲置土地、仓库厂房、学校、办公用房等资产,激活历史文化、生态、品牌等各类资源,通过自营和“村村合作、村企合作”等方式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实现村集体资源资产保值增值。比如韶山村通过整合村集体自有、流转土地等方式建设茶叶基地,同时将“韶山红” “韶山村”等商标外租委托经营,构建了“茶叶+红色旅游+研学实践”的特色发展模式,村民年人均收入提升至34800元。另一方面,优化利益联结机制。完善集体经济利益联结机制,激发茶农发展动力。坚持“入股自愿、退股自由、股权平等、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原则,引导村民共同劳动、共同创业。长沙县金井镇湘丰村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方式签订合作协议发展良种生态茶园和有机茶园7300亩,为全村70%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直接从事种茶、采茶、制茶、销售、茶休闲旅游的人数1656户5121人,每年发放务工工资1839万元,吸引200多名本村大学生、退役军人和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就业。
强化集体经济管理创新能力,促进茶产业科学化、市场化发展。一方面,创新管理体系。建立茶产业集体经济现代管理制度,探索“集体经济+专业公司”“集体经济+项目”等管理模式,引导集体经济组织通过下设茶叶专业公司或与外部茶叶公司开展股权、项目合作等方式直接参与市场竞争,提升市场化能力。比如安化县花园村与清山源茶业有限公司通过“项目管理”方式开发茶产品,快速实现盈利。另一方面,创新激励机制。发挥“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下集体经济对政策、资金、项目等资源的统筹优势,从政策、资金、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建立激励机制,激发产业活力。比如花垣县十八洞村通过公开选拔能人管理茶叶基地,提升管理水平;凤凰县菖蒲塘村通过培育科技示范户、农技师以及聘请乡贤担任村产业发展顾问等方式集聚人才,合力助推茶叶育苗产业发展,激活了产业发展动能。
近年来,茶文旅融合作为我国“三产融合”的新兴业态、茶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突破路径,受到全社会广泛关注。湖南是传统茶叶大省,全省122个县市区中产茶区高达90多个,茶园面积和茶叶产量位居全国第六,茶叶综合产值位居全国第四。湖南也是中国茶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素有“茶祖在湖南、茶源始三湘”的说法。蓬勃发展的茶产业、源远流长的茶文化、方兴未艾的茶旅游为湖南茶文旅融合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为此,湖南高位推动茶文旅融合,涌现了“茶文化+康养+旅游”“制茶非遗+旅游”“茶事活动+旅游”等一批融合模式,茶文旅融合带来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社会价值正逐步显现,呈现多点开花、欣欣向荣的态势。
随着我省茶文旅融合迅速推进,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一,部分地区茶文旅产业融合度不高。茶产业与文旅产业简单叠加或直接“嫁接”,资源整合度低、融合效果不明显,甚至造成茶园被破坏、资源浪费;有些茶企盲目追求市场热点,各自为政开发茶文旅项目,缺乏区域间协调与融合,地区资源禀赋未得以充分挖掘。其二,融合机制不健全。各类融合主体的内生动力是茶文旅融合发展的关键因素,但部分主体考虑到投入成本高、预期收益低等问题,融合动力不足;茶文旅融合项目一般为包含茶叶种植、加工、文化展演、旅游等业务的“跨界”融合,部分运营者缺乏“跨界”运营经验,直接影响到融合项目的成功率。其三,茶文旅融合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主要表现为部分茶文旅产品创新程度不高,植根于本地茶文化的文创产品和旅游产品较少,产品差异化程度有限;茶文旅融合品牌的市场传播广度和深度不够,没有形成广泛的市场影响力。推进茶文旅深度融合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完善融合动力机制,着力提升融合的牵引力、驱动力、支撑力。
科学统筹规划,增加融合“牵引力”。茶文旅融合涵盖农业、文化旅游、建设、交通、规划等多个领域,需要政府部门协同、系统推进。应在统筹资源、加强区域协调发展基础上优化茶文旅发展规划,打破行政区划限制,依据传统茶文化辐射区域合理布局茶文旅融合项目,发挥重点项目的带动作用,实现分区聚集、跨区合作。通过政策和项目引导,吸引茶业、旅游业、文创业、展演业等各类经营主体积极参与,促使融合主体多样化,增加融合创新机会。比如福建将泉州德化中国茶具城、武夷山茶文化展销中心、云霄和平生态茶园文化旅游项目等28个茶文旅相关项目列入全省文化和旅游重点推进项目,带动了全省茶文旅融合发展,吸引了各类主体积极参与。
文化赋能产业,增加融合“驱动力”。茶文旅融合,其根在茶文化,应充分挖掘湘茶文化,深化茶文化研究,从历代茶技、茶品、茶俗、茶艺的演进出发,梳理好湘茶文化的“源”与“流”,促进传统内涵与现代需求的对接,让茶文化在时代传承中不失“本来”又能面向“未来”,为融合项目注入文化内涵。茶产业与文旅产业交叉延伸,为茶文旅融合提供产业驱动力。可将现有茶叶种植、加工基地划分为生产区和文旅区,在生产区推进茶叶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着力提高茶产品品质,巩固茶文旅融合的根基;在文旅区,则通过设计园林景观、营造主题旅游情境,构建主题性、系统性旅游体验,打造精品茶旅线路。
提供保障条件,增加融合“支撑力”。严格执行环保政策,提高居民环保意识,确保茶文旅融合区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采用水肥一体化、绿色防控等有机种植技术,打造生态化茶园,为高品质茶文旅产品提供环境背书。大力推动茶产业从业者、茶艺传承人、茶旅从业者等专业人才培养,建立体系完备、梯次合理的人才队伍,为茶文旅融合提供人才支撑。完善文旅配套设施,提升旅游住宿条件、餐饮品质,丰富游玩体验,让消费者待得住、住得久。积极搭建茶文化宣传交流平台,定期举办“开茶节”“茶王大赛”“茶园摄影比赛”等茶事活动,吸引境内外游客眼球。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及时发布景区相关动态和信息,实现消费者在线互动,打造网红文旅IP。
(作者分别系湖南农业大学电子商务系主任、副教授;湖南农业大学商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教授。作者均为湖南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湖南农业大学茶业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
优质茶叶品牌是助推湘茶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牵引器”,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摇钱树”,是加速湘茶走出湖南、走向世界的“导向仪”。在省委、省政府“品牌强农”政策推动下,我省已初步建成涵盖“潇湘绿茶、湖南红茶、安化黑茶、岳阳黄茶、桑植白茶”的“五彩湘茶”品牌体系。其中以古丈毛尖、黄金茶、碣滩茶、石门银峰等茶类为主体的潇湘茶建设成就突出,2023年品牌价值达到69.10亿元,连续三年在全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中位居第四。茶产业标准体系逐步完善,石门银峰、岳阳黄茶、安化黑茶等一大批地方标准相继出台,并涌现出湖南省茶业集团、湖南中茶、隆平茶业等一批骨干龙头企业。
与此同时,我省茶叶区域公用品牌规模、知名度、品牌价值与浙江省、福建省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各类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下派生出一批茶叶企业品牌、产品品牌,这些品牌小而散、品牌主体合作缺乏协调、母子品牌契合度不强等问题逐渐显现,并且在产品研发和品牌塑造上落后于消费者的审美观念更新。为此,应着力推进品牌体系建设,打造优质湘茶品牌。
完善品牌结构体系,增强品牌融合力。以“五彩湘茶”为基础,积极整合全省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派生出的茶叶企业品牌、产品品牌,构建起层次分明、优势互补的湘茶品牌体系。统一形象标识,授权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使用公共品牌形象标识,明确标识使用规范。政府发挥引导、推动作用,科学制定区域公用品牌长远发展规划,并将企业发展诉求融于区域公用品牌发展规划之中,促进两者协调发展。在区域公用品牌初创期、成长期和成熟期等不同阶段采用适宜机制,激励多元主体参与品牌价值共创活动,并逐渐实现由政府拉动型价值共创向社会联动型价值共创转变。行业协会发挥桥梁作用,引导集群内龙头企业和中小型企业进行合理分工与协作,并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提高品牌经营管理效率。
创新茶叶产品体系,提高品牌发展力。依托各地区资源禀赋、产业特色和茶叶文化,深入挖掘区域公用品牌核心价值,提炼品牌个性。在与区域公用品牌调性保持一致的前提下,茶企根据消费者需求、结合自身优势和目标进行产品开发,形成错位竞争格局,不断丰富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产品类别和层次。比如面向中老年群体开发绿色生态的有机茶,并加快精油、护肤品、保健品等茶叶提取物、茶叶综合利用产品的创新开发力度。围绕年轻群体时尚、便捷、多元的消费偏好,开发丰富多样、方便快捷的系列化精深加工茶品,比如花茶、袋泡茶、速溶茶等再加工茶,并通过与茶颜悦色等新式茶饮企业及知名酒店、农家乐合作,研发茶食品、茶餐等。不断完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产品创新体系。
整合品牌传播体系,扩大品牌辐射力。制定茶叶品牌宣传推广计划,坚持线上线下并重。线下做实品牌旗舰店、专卖店、专柜、品牌消费体验馆、创意设计坊等实体平台;线上积极拓展由平台电商、社交电商、私域电商等组成的渠道矩阵。将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宣传产品投放至区域中心城市车站、地铁站、高铁站、机场等场所。推进茶叶品牌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茶楼、进宾馆。积极组织品牌商参加国内外茶叶博览会、茶文化节、产销对接会和重点区域市场推介会,尤其要充分利用共建“一带一路”机遇,以知名展会、专业推介会为重点,开拓境外市场。与新闻热点等即时性话题形成联动,借助抖音、微博、视频号、网络影视等新型传播媒体和“网红”扩大传播空间。
健全质量保障体系,提升品牌公信力。由政府和行业协会牵头推进茶叶品牌培育、品牌管理、品牌评价,构建完善的品牌标准体系。以示范区项目建设为抓手,鼓励企业采用全数字化茶叶加工生产线,提高茶叶整体品质。完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对实施追溯体系建设的企业给予适度资金补助和政策倾斜,加大对可追溯茶叶产品的例行监测与经常性监督抽查。定期开展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专项整治行动,依法打击、处理违法侵权案件,维护区域公用品牌名誉。加速推进湖南省茶叶区域公共品牌(地理标志)市场价值评估及榜单发布,使茶企更好地认识品牌、重视品牌、建设品牌,同时为消费者提供放心消费品牌名录。
[作者分别系湖南农业大学市场营销系副主任、副教授;湖南农业大学商学院党委书记、教授。作者均为湖南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湖南农业大学茶业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23BGL186)成果]
茶产业是湖南省重点发展的十大农业优势特色千亿产业之一。截至2022年底,全省茶园面积达345万亩,年产量达32万吨,综合产值1051亿元。当前,应进一步畅通湘茶产业链信息流、消费者信息流、出口信息流,助力提升湘茶美誉度。
目前,湖南茶产业仍然存在“散、小、弱”问题,优质茶园规模较小,茶叶加工企业规模普遍不大、组织化程度不高,相关农户也存在生产信息缺乏或滞后问题。为此,应走好 “三步棋”,畅通茶产业信息流,扩大集群效应。
以发挥龙头引领作用为“先手棋”。政府一方面应将本土茶产业龙头企业作为培养重点,逐步完善“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组织模式,发挥龙头企业在技术、资金等方面的引领优势;另一方面应鼓励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个体种植户建立茶产业化联合体,提升联农带农水平,并借助政府扶持奖励机制,鼓励龙头企业对其他中小茶企业进行“传帮带”,分享种植、生产、营销等经验,多渠道畅通生产经营信息流。
以推动数字化转型为关键。数字化转型是推动茶产业现代化发展的动力之源,应充分把握实施《湖南省中小企业“两上三化”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的契机,推动茶产业数字化转型,建成包含监测大数据存储、数据处理及客户端的智慧平台,畅通供应链信息流,提高茶产业协同能力。
以做好制度规范为保障。加快构建茶产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和溯源体系,制定统一标准和规范,并对从生产到销售的每个环节进行严格监管,确保各环节间信息流畅通。
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统计,2022年中国茶叶线年天猫“双十一”茶叶全类别品牌交易排名中,湖南唯有“茶颜悦色”这一聚焦年轻人群体的新品牌以第十名进入排行榜,其他龙头茶企业均未进榜。目前湖南茶企多依赖传统渠道宣传,信息流向较为单一,无形中拉远了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jbo竞博应进一步畅通消费者信息流。
开展矩阵化宣传。一方面,积极举办如中华茶祖节、湖南茶博会、潇湘茶文化节、湖南茶业科技创新论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另一方面,联合抖音、小红书等平台开展直播带货、微营销等活动,积极推介湘茶品牌,扩大湘茶消费市场。
推动茶产品“年轻化”。据京东平台数据显示,2022年在该平台购买茶叶的主力人群年龄在26~35岁,35岁以下茶叶消费者占比已达57%。茶叶消费者年轻化趋势明显。湘茶应进一步推动茶产品“年轻化”,畅通与年轻消费者的信息流。
2022年,湖南茶叶出口量和出口额跻身全国前十位,但与茶产业头部省份仍有较大差距:从出口总量看,第一名浙江省的茶叶出口总量为15.38万吨,湖南仅为4.76万吨;从出口总额来看,湖南省排名第五,为1.4亿美元,与第二名的浙江4.84亿美元和第一名的福建5.31亿美元有较大差距。应进一步畅通出口信息流,使出口成为湘茶产业发展的强大引擎。
加强市场调研,对接国际市场。市场调研是畅通出口信息流的第一步。一方面,应及时了解国际市场茶叶农药残留限量标准等重要信息变化,引导茶叶出口企业严格自检自控;另一方面,借助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契机,准确对接共建国家与地区市场需求、消费者偏好,开发推广相适宜的特色茶、品牌茶、保健茶、功能茶等。
树牢品牌意识,讲好湘茶故事。“茶祖在湖南、茶源始三湘,茶为国饮,湖南为先”。一方面,鼓励全省各地申报与湘茶有关的文化遗产,创作突出地方和民族特色、品牌特质的茶诗、茶歌、茶书、茶画等湘茶文化作品,并广为宣传;另一方面,牢牢把握文化主导权,主动参与或主办国际高端茶事活动,讲好“五彩湘茶”故事,让国外消费者了解湘茶、尝试湘茶、认同湘茶,进而在国际茶业市场打响湘茶品牌,提升湘茶美誉度。
完善出口扶持,推动湘茶走出去。用好世界贸易组织(WTO)框架下的“绿箱”政策措施,降低我省茶叶出口企业贷款利率,拓宽其融资渠道,增强其市场竞争力,推动湘茶走出去。
(作者分别系湖南农业大学市场营销系主任、教授;湖南农业大学商学院副院长、教授。作者均为湖南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湖南农业大学茶业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