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茶叶的“诗与远方”
发布时间:2025-04-17 09:01:52

  一片绿叶,承载千年文化;一缕茶香,浸润振兴之路。在南京市江宁区,茶产业不仅是富民强农的“金叶子”,更是传承文明的重要载体。作为江宁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代表、区茶叶协会会长,王荣华深耕茶文化二十余载,以一片叶子的力量撬动乡村振兴,用非遗传承的匠心点亮文化自信,带领茶农、茶企探索出一条产业兴、文化美、百姓富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江宁区坐拥4万亩茶园,孕育了雨花茶、碧螺春等名茶。然而,曾经的江宁茶产业面临品牌杂乱、市场分散的困境。如何让这片“绿叶”焕发新生?王荣华用行动给出了答案。

一片茶叶的“诗与远方”

  “茶产业要发展,必须从‘单打独斗’转向‘抱团共赢’。”2010年,王荣华创办南京江宁艺茗楼茶艺培训学校,被业界誉为“江南茶艺师的摇篮”。这么多年,她累计培养茶艺师、评茶员等专业人才4万余人,扶持数千人创业就业,带动数百户茶农增收。学员中,有人开设茶工作室,有人成为乡村振兴带头人,一片片茶叶托起无数家庭的致富梦。

  王荣华牵头成立“江宁好茶”公用品牌,整合全区8大茶叶品类,推出“和”“静”“雅”三大系列产品。天印翠语、天印红语等品牌迅速赢得市场青睐,消费者“愿为一杯好茶等春来”。品牌化战略不仅提升了江宁茶的附加值,更让茶农从“卖原料”转向“卖品牌”,也带动起江宁区茶产业更高质量、更快速地发展。

  茶,是中国的文化符号,亦是江宁的历史印记。2021年,南京雨花茶制作技艺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作为雨花茶饮茶礼俗区级非遗传承人,王荣华深感责任重大。她走遍江宁茶园,挖掘茶俗、茶礼背后的文化基因,设计“天印问茶”文旅路线,将茶园风光、茶艺展演与非遗体验融合,每年吸引数万名游客“闻香而来”。

  “非遗不能只躺在博物馆里,而要活在当下。”为此,她推动茶文化“五进”活动,走进敬老院、学校、机关、企业、社区,还与博物馆、美术馆跨界合作,开设公益茶课让茶文化浸润民心。

  传承需要匠心,更需创新。王荣华每年举办炒茶大赛,培育“会经营、懂文化”的新农人;联合高校研发茶叶新品种,探索深加工技术;打造茶旅融合示范区,让游客体验采茶、制茶、品茶的全链条乐趣。“我们要让每一片茶叶都讲好江宁故事。”王荣华说。

  作为江宁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中的杰出代表,王荣华始终将个人事业与区域发展同频共振。作为江宁区茶叶协会会长,她联动协会内的86家茶企会员单位、10万从业人员,构建“协会+企业+农户”的协作模式,并精心组织开展多种有声有色的技术培训、礼仪讲座、经验交流、茶文化沙龙等活动;而同时作为区政协委员的她,还积极为茶产业发展和茶文化推广建言献策。此前,王荣华曾提出关于拯救江宁茶产业振兴地方农业经济的建议,建议相关部门做好茶叶种植加工销售过程中的信息管理、实现全过程可追溯、做好“三茶”统筹工作、聚焦茶叶种植加工包装标准化建设等。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王荣华的实践也彰显了统战的桥梁作用,通过凝聚行业共识、整合社会资源,为江宁区茶产业注入新活力。

  坐在茶桌前烫杯温壶、jbo竞博网址洗茶、冲泡、分茶、品茶……王荣华讲述着自己的故事与期望:“茶产业不仅要富口袋,更要富精神。”她计划联合高校开设茶文化研修班,培育更多“乡村匠人”;深化与其他国家的茶文化交流,让江宁茶香飘向世界。

  从横溪茶乡走出的农家女,到非遗传承的领军人,王荣华用半生时光诠释了“一生只为一事来”的执着。如今,她仍在路上——以茶为笔,书写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以文化为墨,晕染千年文明的璀璨华章。

  茶香袅袅,初心如磐。王荣华的故事,是绿叶与黄土的深情对话,是传统与现代的激荡交融,更是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在江宁这片热土上,一片叶子正悄然生长,承载着文化传承的使命,孕育着共同富裕的希望。 杨晔